铝型材基础知识
发布日期:2019-03-08 作者: 点击:393
一、分类:展伸材料分非热处理合金及热处理合金
1.1非热处理合金:纯铝—1000系,铝锰系合金—3000系,铝矽系合金—4000系,铝镁系合金—5000系。
1.2热处理合金:铝铜镁系合金—2000系,铝镁矽系合金—6000系,铝锌镁系合金—7000系。
二、合金编号:我国目前通用的是美国铝业协会〈Aluminium Association〉的编号。兹举
例说明如下:1070-H14(纯铝)
2017-T4(热处理合金)
3004-H32(非热处理合金)
2.1位数:表示主要添加合金元素。
1:纯铝
2:主要添加合金元素为铜
3:主要添加合金元素为锰或锰与镁
4:主要添加合金元素为矽
5:主要添加合金元素为镁
6:主要添加合金元素为矽与镁
7:主要添加合金元素为锌与镁
8:不属於上列合金系的新合金
2.2第二位数:表示原合金中主要添加合金元素含量或杂质成分含量经修改的合金 。
0:表原合金
1:表原合金经次修改
2:表原合金经第二次修改
2.3第三及四位数:
纯铝:表示原合金
合金:表示个别合金的代号
”-〃:后面的Hn或Tn表示加工硬化的状态或热处理状态的鍊度符号
-Hn :表示非热处理合金的鍊度符号
-Tn :表示热处理合金的鍊度符号
2 铝及铝合金的热处理
一、鍊度符号:若添加合金元素尚不足於完全符合要求,尚须藉冷加工、淬水、时效
处理及软烧等处理,以获取所需要的强度及性能。这些处理的过程称之为调质,调质的结果便是鍊度。
F制造状态的鍊度
无特定鍊度下制造的成品,如挤压、热轧、锻造品等。
H112未刻意控制加工硬化程度的制造状态成品,但须保证机械性质。
O软烧鍊度
完全再结晶而且最软状态。如系热处理合金,则须从软烧温度缓慢冷却,完全防止淬水效果。
H加工硬化的鍊度
H1n:施以冷加工而加工硬化者
H2n:经加工硬化后再施以适度的软烧处理
H3n:经加工硬化后再施以安定化处理
n以1~9的数字表示加工硬化的程度
n=2表示1/4硬质
n=4表示1/2硬质
n=6表示3/4硬质
n=8表示硬质
n=9表示超硬质
TT1:高温加工冷却后自然时效。挤型从热加工后急速冷却,再经常温十效硬化处理。亦可施以不影响强度的矫正加工,这种调质适合於热加工后冷却便有淬水效果的合金如:6063。
T3:溶体化处理后经冷加工的目的在提高强度、平整度及尺寸精度。
T36:T3经6%冷加工者。
T361:冷加工度较T3大者。
T4:溶体化处理后经自然时效处理。
T5:热加工后急冷再施以人工时效处理。
人工时效处理的目的在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质及尺寸的安定性适用於热加工冷却便有淬水效果的合金如:6063。
T6:溶体化处理后施以人工时效处理。
此为热处理合金代表性的热处理,无须施以冷加工便能获得优越的强度。於溶体化处理后为提高尺寸精度或矫正而施以冷加工,如不保证更高的强度时,亦可当作是T6鍊度。
T61:溶体化处理后施以温水淬水再经人工时效处理,温水淬水的目的在防止发生变形。
T7:溶体化处理后施以安定化处理(亦及人工时效处理的温度或时间较T6处理高或长)。
其目的在改善耐硬力腐蚀裂及防止淬水时发生变形。
T7352:溶体化处理后除去残余应力再施以过时效处理(亦及人工 时效处理的温度或时间较T6处理高或长)。
目的在改善耐硬力腐蚀裂。於溶体化处理后施以1~5%变形的压缩加工,以消除残余应力。
T8:溶体化处理后施以冷加工再施以人工时效处理,冷加工时断面减少率为3%及6% 各为T83 及T86。
T9:溶体化处理后人工时效处理,最后施以冷加工,最后冷加工 的目的在增加强度。
二、软烧处理:
2.1目的:
展伸用材料包括压延用材料,挤压用材料及锻造用材料,通常其制造程序为:
铸造→热加工→冷加工→材料成品
在热加工或冷加工的过程中,材料发生加工硬化的情况,使强度变大或导致加工硬化的情况,使强度变大或导致加工性减低。为消除这些加工硬化,於冷加工前,中或后所施的热处理即为软烧处理,其目的在使材料具有使用上所需要的程度。
2.2分类:
由於软烧条件的不同而分:
2.2.1部分软烧:仅消除部份加工硬化,处理温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实际温度则 视强度而定,强度愈高则处理温度较低。
2.2.2完全软烧:处理温度在材料的再结晶温度或稍高使材料发生再结晶而完全消除加工硬化,亦使强度达到更低的状态。
软烧处里就时机而分:
2.2.3中间软烧:再冷加工开始之前或冷加工过程中,所加的软烧处理,通常为完全软烧,其目的在恢复其加工性,使接下去的加功能较顺利,及控制其组织状态,俾能适合於最终成品的要求。
2.2.4最终软烧:主要目的再调整成品最后的强度水准亦即调整鍊度。
3 加工常识
一、铝合金成型加工通常出现之缺陷:
缺 陷 原 因 改 善 对 策
● 胚料有瑕疵
1. 空心壳壁或凸缘之龟裂滚动缺陷(摺叠)改善品质管制
2. 起耳状物机械性质太过平均退火(如不致生晶粒生长)
工具有瑕疵
1. 引伸一开始,空心壳之底部即被撕裂 。冲头或模之圆角太小。 加大冲头或模之圆角。
2. 引伸末了,空心壳之底部方被撕裂。引伸比太大,冲头未对准模孔中心。 增加中间引伸,选用品质较佳之材料;若为方形空心壳则增加转角之冲模间隙。
3. 引伸刮痕。润滑不佳,工具表面之情况不佳(已磨耗)。使用特殊引伸用黄油(材料必须经磷酸盐处理或镀铜),再光制工具表面(镀铬),选用不易产生刮痕之材料。
4. 成品边缘有锯齿形,壳表面有皱纹。 4. 模圆角太大,冲模间隙太大。 4. 再轮模或更换引伸模具